文章来源:LEDinside,作者:Mia
2024年对于近眼显示行业而言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增强现实(AR)领域,关键硬件在人工智能(AI)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实现了迭代升级。同时,整个供应链的市场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近日,集邦咨询分析师万雯对2024年近眼显示行业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回顾,并从技术和市场两大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为众多行业人士清晰地展现了近眼显示行业的当下态势与未来走向。
01:四大关键模块构成近眼显示行业基石
在人类接收信息的五感中,视觉信息占比超过70%。伴随着显示技术与设备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显示的需求逐渐向扩增实境方向演进。但就当下而言,脑机接口或意识流的沉浸体验还保留更多科幻色彩,这种体验的实现仍需依托近眼显示设备为载体来完成。
近眼显示设备中VR/MR是基于视频透视(VST)技术。设备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捕捉现实信息,与虚拟内容融合后投射至人眼,营造沉浸体验。相比之下,AR设备需感知真实环境,通常采用光波导等光学元件,同时透射环境光并反射显示内容,实现虚实融合。
近眼显示设备有四大关键硬件模块,分别是光学、显示、芯片与传感器以及电池,它们共同支撑着终端设备的发展。
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在光学模块方面,VR和MR领域的厂商众多。而在AR领域,Birdbath方案因其光学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工艺成熟、成像效果良好以及适合消费级产品快速落地等优势,而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光波导凭借其轻薄化、高透光率、可穿戴性强等特点,仍保有较好的发展潜力。目前光波导方案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在显示模块方面,近年来中国和国际厂商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高校的产学研平台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了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OLEDoS领域更是吸引了众多厂商的关注,除日系厂商索尼和中国的BOE(京东方)、视涯科技、熙泰科技外,已有超十家中国厂商开始布局12吋量产产线。
在芯片与传感器模块中,目前高通在系统芯片(SOC)领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厂商正积极寻求突破,甚有品牌厂商试图通过自主研发芯片或供应链整合来提升产品的整体性能的把控度,从而更好地改善用户体验。
电池模块则涉及到电芯、电池封装以及电源系统。当前,行业内的主要努力方向在于如何在增加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续航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电池的散热性、安全性以及重量。
02:VR/MR:技术持续演进,市场面临瓶颈
在VR和MR产品中,光学方案主要呈现出菲涅尔透镜和Pancake技术并存的格局。菲涅尔透镜以其成本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Pancake技术虽然因光路折叠导致一定的光效损耗,但其轻薄的设计和卓越的成像质量更受C端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许多厂商在中低端高性价比产品中采用菲涅尔透镜,而在高端产品中则更倾向于采用Pancake技术。从长远来看,轻薄化的光学架构,例如Pancake及其升级方案,将是MR和AR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微显示领域的竞争格局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LCD技术以其高性价比为核心竞争力,而OLEDoS技术虽然在显示性能上表现出色,但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成熟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也直接导致了两者在产品定位上的差异。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年年初,OLEDoS在VR/MR领域的应用比例显著提升。OLEDoS本身亮度天花板不高,但在对亮度要求不高的VR/MR设备中,这个缺点被弱化。它采用CMOS工艺和顶发光OLED技术,能提高发光效率,并实现较高的分辨率。
索尼推出的OCCF(On-Chip Color Filter)方案进一步优化了显示性能,通过将低温彩色滤光片集成在OLED主动层封装之上,有效地减少了光串扰,并将像素密度(PPI)提升至约4800,充分满足了VR/MR设备对高清显示的需求。
在出货规模方面,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尽管2024年全球VR/MR出货量预计为720万台,但随着OLEDoS技术的成熟和供应链优化,预计到2030年出货量有望达到4000万台,OLEDoS技术占比提升至27%。
03:AR:轻薄化成为趋势,AI赋能未来发展
Meta Orion(图片来源:Meta)
CIOE AR&VR展精准锚定AR&VR全产业链,紧密联动上游核心零部件企业、终端品牌制造商、解决方案服务商、软件开发商及内容创作者,构建从核心技术、高端制造到应用场景的全链条生态系统。集中展示AR显示模组、成像系统、感知设备、AR眼镜、一体机等核心产品及下游终端设备,通过现场展示、设备拆解、应用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动AR/VR技术与应用的认知度与商业化进程,助力产业升级,实现技术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