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远的探测距离、更高的分辨率、更广的探测视场、更小的光学系统、更强的适应能力”—— 这五大需求,曾是传统光学成像难以逾越的 “物理枷锁”。而如今,一场由 “AI + 光学” 掀起的革命,正在打破这些限制。
9月10-12日,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在深圳举行,在同期举办的“计算光学成像技术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邵晓鹏教授在《“AI + 光学” 为计算成像带来的新机遇》的专题演讲中,深度拆解了这一前沿交叉领域的突破路径、体系构建与未来图景。
一、计算成像需求爆发与四大挑战并存
什么是计算成像?它并非依赖传统光学器件直接成像,而是通过设计光学系统,让获取的原始信息经计算处理后,输出超越传统光学极限的高质量图像。如今,它已成为航天观测、医疗诊断、智能传感等领域的核心支撑,但邵教授直言,行业仍面临四大核心挑战:
重建算法精度与效率
系统噪声及环境适应性
高维信息的高效利用
光学编码设计的局限性
“传统光学成像的适应能力虽强,但在探测距离、视场分辨率、重量体积、适用范围等关键维度,已难以满足需求,受限明显。” 邵教授强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深入探索AI是有效途径。
二、诺奖背书:AI + 光学不是叠加,是 “重组”
融合的本质在于:
Science for AI:光学为 AI 提供超高速、低功耗的运算能力等。
三、三层架构 + 跨域突破
针对上述问题,邵教授表示:“需将这一交叉领域划分不同层级,来确定重点发展方向。”
1. 理论层:奠定跨域融合的 “底层逻辑”
2. 技术层:打通从理论到应用的 “关键链路”
共性技术层:覆盖光源设计、光场操控、多维探测、超分辨成像、光场显示等全链路,结合 AI 的数据驱动建模、物理引导学习、大模型等技术,构建 “信息物理框架”;
交叉技术层:聚焦新型光学系统设计、新型器件设计、信息处理能力增强等,实现 “光学器件 + AI 算法 + 物理规律” 的深度耦合。
3. 生态层:构建产学研用的 “创新共同体”
四、两大案例:见证 “AI + 光学” 的落地实力
理论的价值,最终要靠应用来验证。演讲中,邵教授分享了两个令人振奋的实践案例:
案例 1:光学信息相干
传统大口径望远镜受材料、加工工艺限制,成本极高且难以实现;主要面临面型一致性差、共相精度低以及加工难度大的难题。
而通过 “AI+光学” 的信息相干技术,研究团队将 “物理共相” 转化为 “信息共相”:在子镜不共焦、不共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控制进行数字相位补偿。利用光场测量、数字校正等方式在信息域进行光学相干,以作为高精度物理控制的信息域实现,完成高分辨率光学成像。
邵教授总结:“AI+光学体系有望通过将深度学习与物理模型相融合,在信息域中实现更高效的对相干信息的感知、重构与调控,打通从感测到合成的全链路,使信息域光学相干控制具有更高的鲁棒性与灵活性。”
案例 2:极简光学设计
传统光电系统的体积、重量与成本,受限于镜头设计的 “零” 像差约束,西安光机所尝试简化光学镜头设计以降低成本。团队利用计算成像新范式,赋能极简光学设计。在计算成像新范式中引入波前维度,放宽像差约束,既实现短周期制作、提升环境适应性,又解决了大口径瓶颈问题。
今年 9 月 5 日,该极简光学载荷(采用 3D 打印铝制框架,无需调整机构)已随卫星搭载升空,目前卫星已能正常成像,正进行参数调试。邵教授介绍,这种设计不仅降低制造成本,还大幅提升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为卫星载荷、无人机测绘等场景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
五、展望:AI 赋能,计算成像将迎来新范式
邵教授在演讲结尾展望:“光学成像的未来发展,需突破传统几何成像局限。计算成像将物理光学融入其中,再结合AI技术,构建“AI + 光学” 核心发展路径。通过物理与信息的深度耦合,这一模式有望打破现有设计体系,催生成像新范式。”
“未来,AI 赋能光学系统设计,将推动新理论、新方法、新标准与新技术持续涌现,形成颠覆性创新实例。”
从技术的跨界融合,到学科体系的系统构建,再到光学遥感领域的实验验证,“AI + 光学” 在中国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正如邵教授所言:“AI 不是替代光学,而是为光学打开了一扇通往‘无物理极限’的大门。”
未来已来,当光学的 “眼” 遇上 AI 的 “脑”,计算成像将在更多未知领域探索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