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激光雷达开启机器人感知新时代,市场潜力加速提升
头部企业加速布局机器人激光雷达,2025 年1 季度表现亮眼
随着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竞争格局逐步稳定,激光雷达厂商正将目光转向机器人领域,寻找新的增长机会。从 ADAS 到机器人,对激光雷达产品的要求各有不同,但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技术积累能够复用,甚至可以算是一种能力的下放。汽车有车规要求,对激光雷达可靠性要求高,机器人工作环境相对不恶劣,对可靠性要求没那么苛刻。车载激光雷达对测距要求高,一般需看到 200 米左右,机器人测距 30-40 米即可。为了实现更广泛的环境感知,自动驾驶车辆通常配备尺寸更大、线数更高的激光雷达。
但机器人激光雷达对体积要求更高,通常采用小型、轻量化、功耗低的激光雷达,以适应室内环境和移动平台的空间限制。例如,服务机器人常使用直径约5-10 厘米、高度约 3-8 厘米的二维或低线数三维激光雷达,便于安装在机器人顶部或前部。同时机器人需要更大的视场角来感知周围,因此 360 度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是趋势。
头部企业推出机器人激光雷达,相关业务高速增长。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在车规市场拥有丰富的配套经验和技术储备,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机器人的激光雷达产品,产品技术指标和可靠性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根据 OFweek 维科网产业研究中心数据,2024 年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在机器人领域的市场份额为 24%/15.8%。
2025 年 1 季度,禾赛在机器人领域交付量为 49,731 台,同比+649.1%。速腾聚创适用于机器人的激光雷达产品包括 E1R 和 Airy。2025 年 1 季度,速腾聚创机器人业务激光雷达产品销量约 11,900 台,同比+183.3%,同时实现收入 7,340.3 万元,同比+87.0%。
割草机器人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且可拓展至更多品类
目前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的新增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级机器人(例如割草机)和 L4 级自动驾驶卡车等领域。消费级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在 2025 年加速,2025年4月禾赛科技与追觅生态链可庭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一年内,禾赛科技将为可庭科技提供 30万台J系列激光雷达,赋能追觅割草机器人'速腾聚创则凭借E1R获得库犸120万台订单,用于割草机。根据雨果跨境数据2020-24 年全球割草机器人渗透率从 4.3%提升至 7.5%,随着无边界割草机等智能化产品的普及,未来割草机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激光雷达还可以拓展至更多品类:工业机器人(例如无人叉车、AGV)目前以国外厂商为主,未来有望实现国产替代。同时,服务机器人(包括清洁机器人,酒店送餐机器人、餐厅送餐机器人等)的规模同样可观。
预计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 1,000 万台,激光雷达需求同比提升
人形机器人方面,随着工业、服务、特种等多类机器人应用持续拓展,运行环境日益复杂,对环境感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激光雷达与深度相机的融合,正在成为机器人视觉感知的主流方案。深度相机擅长近距离高精度 3D 感知,而激光雷达则提供远距离和全天候的环境感知能力,两者互补,能显著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导航、避障与任务执行能力。
尤其在人形机器人执行户外任务(如搜救、安防、工业巡检等)时,受限于 RGBD 相机测距短、抗干扰差,激光雷达成为关键传感器,有效支持高精地图构建与路径规划,推动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加速跃升。从各家机器人的硬件配置来看,激光雷达正逐渐成为标配。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测算,2024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 10 亿美元,对应年出货量 1.19 万台。我们预测至 2030 年,市场规模扩容至 151 亿美元,对应年度销量 68 万台。2031 年之后,随着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加快降本,和大模型的泛化能力飞跃提升,我们预计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这一增长曲线背后,既有工业场景从试点到规模复制的纵向深化,也涵盖新兴应用场景持续涌现带来的增量空间。基础假设下,我们预计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 400 万台,对应 2024-35 年 CAGR 70.6%。
乐观情况下,我们假设2035 年人形机器人的 BOM 成本下降更快,由 2025 年的 6 万美元下降到 1.3 万美元,以及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快速上升,赋予人形机器人处理复杂家庭任务的能力,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渗透率分别为 0.4% / 0.5%,对应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 1,000 万台,2024-35 年复合增长率 84.9%。其中,我们认为全球服务人形机器人的占比将会由 2024 年的 57%上升至 2035 年的 84%。假设每个机器人标配一台激光雷达,2031/35 年,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搭载量将达到119 万/1,028 万台。
02
激光雷达技术路径已经逐步收敛,固态化和集成化是发展方向
激光雷达主要包括激光发射、扫描系统、激光接收和信息处理四大系统,四个系统相辅相成。近年来,激光雷达的技术路径正逐步从“多路线并行探索”走向 “主流架构收敛”,行业共识日益清晰。这一变化背后,是前装量产需求的快速增长、车规落地标准的统一化,以及核心厂商在实战中对不同技术路线优劣的深刻验证。早期激光雷达市场曾同时存在多种技术流派,包括机械旋转式、MEMS 微振镜、棱镜扫描、Flash 面阵雷达、光学相控阵(OPA)等,每种方案各有优势与局限。但随着大批产品进入车企前装体系,稳定性、可靠性、集成性与成本成为比纯性能更重要的选型标准。目前,TOF 测距方式、905nm 光源、VESEL 激光雷达、半固态转镜+混合扫描、SiPM 等是短期内的主流。
从发展趋势看,激光雷达产品的技术趋势注定是向远距离、大范围、高分辨率、低成本的方向演进,我们认为整体可归纳为:芯片化、集成化和固态化。
芯片化、集成化是降本的主要途径,SPAD-SOC 正加速落地
为了降低成本,芯片化和集成化是降本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将传统激光雷达系统中分立的组件(如发射控制、信号处理、扫描控制、功放、信号调理)通
过专用芯片(ASIC/SoC)集成,实现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成本更低、性能更稳定。以速腾的 MX 为例,MX 之所以能下探到千元级别,是因为其实现了扫描、处理、收发系统的全栈芯片化重构,相较于 M1P 产品,MX 的印制电路板数量减少 69%、主板面积降低 50%,光学器件减少 80%,功耗降至 10W 以下。
SPAD-SoC(单光子雪崩二极管系统级芯片)正成为接收端降本的关键器件。传统的 SiPM 方案本质是模拟方案,尽管其内部仍由多个 SPAD 单体组成,但输出的是模拟电流信号,需配套 TIA(跨阻放大器)+多路比较器+ADC+FPGA 等复杂模拟链路来还原信号。由于受限于模拟结构,很难将前端接收与后端处理整合,导致系统分散、连线复杂。这种架构存在几个明显的弊端:成本高、系统大、抗干扰差。
SPADs 阵列天然工作在盖革模式(Geiger mode),每个像素只输出 0 或 1(二值),通过统计直方图(如 TCSPC)完成距离恢复。SPAD-SoC进一步将 TDC(时间-数字转换器)和信号处理集成在芯片内部,直接输出纯数字信号,采用背照式 3D 堆叠工艺,将感光阵列与数字电路堆叠为一台系统级芯片(SoC),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芯片级雷达接收器”。 因此 SPAD-SoC 具有高集成、高分辨率、低功耗等优势。
中国内地头部激光雷达企业正逐步将SPAD-SOC 技术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其中,速腾聚创率先实现自研 SPAD-SOC 并实现量产,覆盖 Flash 与机械旋转两大产品架构,具备较强的技术先发优势。禾赛则通过并购瑞士 Fastree3D 快速切入SPAD领域,并将其核心技术应用于FTX系列产品中,加快固态雷达布局。
华为当前采用索尼 IMX459 作为过渡方案,同时积极推进自研 SPAD 芯片,技术路径正逐步向自主可控方向演进。图达通也已明确规划,未来产品将全面向SPAD 技术架构转型,以提升系统集成度与探测性能。整体来看,SPAD-SOC 正成为激光雷达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
纯固态多维度体现优势,但受限于技术,目前主要用于补盲
为了实现更高的可靠性、更小的体积、更低的成本,以及更适应车规量产的传感器方案,目前半固态激光雷达是机械式和纯固态式的折中方案(较机械式只扫描前方一定角度内的范围,是目前阶段乘用车量产装车的主流产品。
纯固态激光雷达完全取消了可动部件,采用如 OPA(光学相控阵)、Flash(面阵)等电子扫描方式进行视场覆盖。Flash 雷达通过二维面阵一次性发射与接收全部视场数据,实现更高帧率和紧凑封装,适用于中近距环视或泊车场景;而 OPA 则以电子方式控制光束方向,具有极强的可编程性和无机械结构的极致集成特性,是未来机器人与多雷达系统的理想方案。尽管纯固态雷达当前在探测距离、产能和成本上仍存在瓶颈,但其技术优势已成为行业公认的终极形态。这种无机械结构的设计天然具备更强的抗震动性和环境稳定性,避免了转动部件长期使用后的磨损、校准偏移、散热问题等,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与车规级可靠性。
当前行业对全固态激光雷达的评判标准,已从早期强调“无机械结构、小体积” 逐步提升到对其性能匹配度与工程可行性的双重考量。在性能层面,优质产品需具备与智能驾驶场景相匹配的视场角、探测距离和分辨率:主雷达强调远距高精度感知,补盲雷达则侧重大视角覆盖与近距识别能力。Flash 技术路线因其发射面广、功率密度受限,在体积受约束下难以同时兼顾远距与广角,因此目前多用于补盲场景。OPA 路线则面临视场角受限、旁瓣干扰、信噪比偏低等挑战,在量产和车规可靠性上仍有不小难度。从当前产业进展来看,全固态激光雷达正加快从概念验证迈向实际应用,短距补盲已成为最先实现落地的场景,而中远距主雷达的全固态化仍在持续攻克关键技术与工程瓶颈之中。
03
激光雷达格局演变:中国企业优势显著,马太效应显著
激光雷达产业链:上游技术壁垒高,中游对规模效应诉求高
激光雷达产业链包括上游的零部件(激光发射、激光接收、信息处理、扫描及光学模块);中游为激光雷达生产厂商(禾赛、速腾聚创、华为、图达通);下游则为激光雷达应用,包括无人驾驶、高级辅助驾驶以及人形机器人。
激光雷达产业链呈“金字塔型”结构,上游核心器件技术壁垒高,主要由海外厂商主导,国产替代正加速推进,毛利率相对较高;中游整机厂商竞争相对激烈,但市场集中度较高,禾赛、速腾、华为、图达通等形成四强格局,规模效应和技术路线成为核心竞争力;下游应用广泛,渗透率持续提升,其中智能汽车为最大增量市场,机器人、测绘、安防等多点开花。
中国和海外企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上差异较大
从技术层面来看,海外企业多选择高性能、高精度、高复杂度的技术方案,强调技术领先但落地节奏慢、成本高。中国企业则是更倾向于走芯片化、全固态、小型化、低成本、可量产路径,强调市场落地,避免了早期海外企业过度追求高性能、高价格路线所带来的落地难题。技术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商业化路径的分化:中国企业率先实现低成本、车规化、规模量产,广泛进入如比亚迪、理想、小鹏等新能源车主流车型;而海外企业则仍多聚焦于L4、Robotaxi、工业检测等高精度场景,进入乘用车前装市场较为有限。
具体来看,国际龙头厂商倾向于机械旋转多线激光雷达或大功率半固态方案,这些技术实现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制造成本高昂,且在量产良率和系统稳定性上存在较大挑战。例如,Luminar 采用 1550nm 波长激光器,实现远距离(250 米以上)高精度探测,但制造复杂,激光器及光学系统成本高,芯片集成度相对较低,量产能力有限。Innoviz 采用 MEMS 微机械镜片扫描,结构紧凑,无旋转部件,但 MEMS 镜片寿命与扫描角度有限,制造工艺要求高。
Velodyne采用旋转式多线激光发射与接收,覆盖范围广、分辨率高、探测距离远,挑战在于机械部件复杂,易损耗,体积大且成本高,制造和量产难度较大。Aeva 使用 FMCW 技术,实现同时测距和测速,抗干扰能力强,但技术复杂,芯片及系统设计门槛极高,成本较大,尚处于小批量试产阶段。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上更加务实和市场导向,重点聚焦于芯片化和系统集成度提升。通过降低系统复杂度,减少可动部件,实现更紧凑、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激光雷达产品,快速满足自动驾驶、智能安防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需求。禾赛、镭神智能等企业积极布局基于 ASIC 芯片的全固态激光雷达,充分发挥量产优势,缩短研发周期,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在制造能力上,中国企业优势明显,禾赛、速腾等均已建成高自动化率产线,并将垂直整合能力延伸至激光器、接收芯片、驱动 IC 乃至整机装测。这种高度自主可控的体系,不仅大幅降低 BOM 成本,也使其能够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快速迭代和灵活开发的节奏。
海外激光雷达企业商业化显弱势,中国企业全球市占率 95%
中国企业和海外企业在商业化进度上差距明显。根据 Yole 数据,全球激光雷达企业有 45 家,但由于技术路径与市场匹配度不佳、规模化不足和成本过高等原因,真正具备激光雷达生产规模的企业并不多。无法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或经营较差的企业面临被并购、退市等场景。自动驾驶公司 Waymo、博世和Mobileye 在自动驾驶业务之余自研激光雷达多年,但最终却由于经济性原因放弃自研。
例如,Mobileye 选择了 FMCW 路线,但是由于第三方供应商 ToF 激光雷达的降本效果好于预期,最终放弃自研。海外激光雷达上市企业业绩不佳,出现了多起退市、合并案例。2023 年 Ouster 和 Velodyne 合并,Cepton 于 2025年被日本 KOITO 收购,Quanergy 已经退市。
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成本下探满足车企对可靠性和低成本的追求,禾赛、速腾、图达通和华为四家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24年禾赛、速腾、图达通和华为在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 95%,中国市场则达到 100%。速腾聚创 2024 年车载激光雷达的定点车型数量全球第一,禾赛科技则是全球首家实现全年盈利的激光雷达厂商,2024年交付量同比增126%至 50.19万台,客户覆盖奔驰、小米、比亚迪等全球22家顶级车企的120款车型,华为与图达通背靠车企生态布局迅速,华为 D 系列雷达搭载问界汽车全系车型,图达通猎鹰系列进入蔚来汽车产品线,两者均依托生态战略快速扩张,生态圈优势明显。
中国与海外激光雷达企业生存状况差距明显一部分是由于技术路径的选择不同,另一部分是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为本土激光雷达企业提供了核心成长动能,这种推动作用体现在产业链协同、产品需求、技术演进、定价机制与政策导向等多个维度。2024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约占比全球的70%,激光雷达搭载量占比全球的 93%。随着智能化成为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中高端车型(20 万元以上)标配或选配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的马太效应较三电显著,预计行业集中度维持在高位
出于对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多数车企选择下场自研核心零部件,尤其是在价值量占比较高的三电系统。电机领域,特斯拉、蔚来驱动、长安汽车产品均实现完全自供;电控领域,特斯拉、蔚来驱动和极电电动均为自供;电池领域,车企自研的案例包括比亚迪的弗迪电池、长城蜂巢能源、广汽埃安旗下因湃电池。 2024 年电池的 CR3/5/10 市占率分别为 78%/85%/93% ,电机为45%/53%/68%,电控为 48%/61%/76%。激光雷达市场集中度高于三电系统,四家企业几乎占据了全部中国内地市场。
考虑到激光雷达技术壁垒高、制造难度大、技术更新快、且占整车价值量比例不大等原因,我们认为整车厂下场自研激光雷达的概率会低于三电,预计激光雷达行业仍将维持高集中度的现状,马太效应更为显著。
从技术角度来看,激光雷达融合了光学、半导体、精密制造、信号处理和点云算法等多个高度专业的学科领域,整车厂虽然在电子电气架构、自动驾驶系统集成等方面具备能力,但在激光器设计、接收器芯片、光学系统调校和扫描方式等核心技术上,缺乏深厚积累。激光雷达不像摄像头或毫米波雷达那样易于标准化,也远不只是一个“硬件部件”,而是需要“软硬一体”开发和高度定制化调试的系统工程。
激光雷达技术仍处于快速演进阶段,市场上存在多种架构并行(如转镜、MEMS、Flash、OPA 等)。如果整车厂贸然投入大量资源自研某一方案,面临的风险是技术被替代或难以跟上行业演进节奏。相比之下,与外部专业厂商合作,可以灵活选型、快速切换,同时借助供应商已有的成熟算法和开发工具链,显著提升研发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整车厂往往缺乏形成规模化生态的能力。激光雷达的定制化程度高,不同车型对 FOV、波长、探测距离、接口形式的需求差异显著,导致自研产品难以跨平台复用,难以摊薄开发与验证成本。而激光雷达厂商则可以通过平台化设计同时服务多个车企和车型,形成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
随着中国内地激光雷达产业链的快速成熟,禾赛、速腾等厂商已构建了从芯片设计到整机交付、从 SOA 软件接口到车规级认证的完整开发体系。对于整车厂而言,依托成熟供应商进行集成开发,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在响应市场需求、保证质量一致性方面更具确定性。因此,在智能驾驶系统中,整车厂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具有差异化价值的感知融合、域控架构或高阶算法中,而将激光雷达这类专业性强的传感器交由专业供应链完成。
从零部件在整车价值量占比来看,当前激光雷达占整车价值量比重相对较小,自研和自产对于毛利率提升影响有限。2022 年,电池、电机、电控占整车价值量为 40%/15%/12%;根据禾赛和速腾聚创最新产品价格,按照单台 200 美元(约合 1440 元人民币)计算,假设 15 万元乘用车搭载一台激光雷达,30 万元乘用车搭载 3 台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价值量占比不足2%。
强化技术底色,掌握竞争筹码
整体来看,三家公司均在芯片化和平台化上方向上取得了突破,但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在产品布局上显然更为完善,主要体现在性价比产品(MX/EMX 和ATX)和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布局。
在芯片化战略上,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均通过自研芯片重构激光雷达架构,替代分立器件。速腾聚创采用 SPAD-SoC + 2D VCSEL 芯片,实现收发模组高度集成;禾赛则推出 3D 堆叠芯片技术(第四代架构),单板集成 512 通道,显著降低物料与组装成本;图达通与蔚来合作研发ASIC 芯片平台化方面。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均将车规级芯片架构复用于机器人领域,速腾 E1R 激光雷达复用车载芯片组件,支撑库犸科技 120 万台订单;禾赛 JT16 机器人雷达基于车规芯片开发,实现产品迭代。
产品方面,长距主雷达依然是车载激光雷达的主战场,主流激光雷达企业在长距前雷达深度布局。但我们认为当前性价比是激光雷达产品突围的关键,禾赛和速腾不仅有高端产品布局, 15-20 万元市场也有对应的产品推出,有助于维持各自在行业的市占率。2024 年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均推出了定价 200 美元左右的产品来推动激光雷达渗透率提升,分别为速腾聚创 MX 与禾赛科技 ATX,作为 2025 年激光雷达市场最受瞩目的中端产品,技术路线上各有侧重。
禾赛 ATX:延续一维转镜架构,通过第四代芯片平台实现性能跃升。最远探测距离达300 米(200 m @10%反射率 ),最大水平视场角140°(主流为120°),支持 256 线扫描。ATX 沿用了禾赛 AT 系列的成熟架构,并通过进一步提升收发模块集成度和大幅简化的核心光学扫描结构,实现了极致小巧的设计。与 AT128 相比,ATX 整机体积缩小 60%,重量减轻一半至 500 g,外露最小视窗高度仅 25 mm,在集成至整车时更隐形、更美观,同时将整机功耗降低 55% 至仅 8 W。适配车顶、挡风玻璃后或车灯内灵活部署。
速腾 MX:采用二维 MEMS 扫描路线,搭载自研 SoC 芯片 M-Core 实现全栈芯片化。其视场角为 120°×25°,最远测距 200 米,基础线数 126 线(ROI 区域等效 251 线),角分辨率 0.1°×0.1%。虽参数略低于 ATX,但 MX 通过动态调整水平与垂直 ROI 区域实现“全局凝视”,优化算力分配效率。体积同样压缩至 25mm 厚度,功耗低于 10W,噪音控制优异,舱内集成无遮挡。其核心优势在于平台化设计带来的成本控制,量产单价低于 200 美元。
固态技术布局方面,速腾聚创2022年全球首发车规级全固态平台E平台,整合接收与信号处理至单芯片;禾赛推出 FTX 纯固态雷达,适配 L3/L4 高阶智驾;图达通则推出蜂鸟 D1,该产品具有 140°×100°的超大视场角与小于 10 厘米的极近盲区。这几款产品均已取消机械部件提升可靠性,为大规模装车铺路。
客户多元化:禾赛和速腾与多数头部车企合作,优势显著
禾赛、速腾已建立多客户、多车型支撑的规模化优势,并加速全球化布局。截至 2025 年 1 季度末,禾赛科技已与 22 家国内外汽车厂商的 120 款车型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关系,并在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与全球前十大公司中的 8 家达成合作;速腾聚创已与全球 30 家整车厂及 Tier 1 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包括吉利、上汽、广汽、一汽、广丰等头部车企,并在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与全球前十大公司中的 6 家达成合作。
华为主要合作模式是通过鸿蒙智选和 HI 模式,主要客户是问界、智界、阿维塔、极狐等品牌。图达通核心客户是蔚来汽车(收入占比超 90%)。因此从客户多元化角度来看,激光雷达企业的排序为:禾赛/速腾>华为>图达通。
04
展望未来,ADAS 领域重点关注两个方向VS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元年”
L3 落地后对安全冗余需求提升,激光雷达单车搭载量大幅提升。
技术层面,随着 AI 与智能驾驶深度融合,端到端架构与 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正重塑 智能驾驶技术路径。特斯拉 FSD V13、华为 ADS 4.0 等系统采用“感知-规划-控制” 一体化模型,打破传统规则算法依赖,通过神经网络直接映像传感器数据与驾 驶决策,降低延迟并提升复杂场景适应性。华为 ADS 4.0 通过时间同步技术实 现城市无保护左转场景高成功率,展现拟人化驾驶能力。
VLA 模型成为技术升级核心,融合视觉、语言与动作,实现类人决策。元戎启行、理想汽车等通过多模态融合,使车辆理解车道规则、推理拥堵策略,甚至自主规划绕行路线,突破传统决策边界。传感器与算力升级同步支撑技术跃迁:激光雷达成本降至 1,500 元以下成 L3 标配,英伟达 Thor 芯片(2000 TOPS) 与华为升腾系列提供高性能计算,配合车企自研芯片(如小鹏)降低成本,推动 L3功能下沉至 20 万元级车型,加速智慧驾驶普及。
随着 L3 级别自动驾驶法规逐步落地,安全主体可能从驾驶员转向整车厂。面对高额事故赔偿风险,整车厂必须构建超高冗余感知系统,有望带动激光雷达搭载量进一步提升。2025 款问界 M9 激光雷达的总数从之前的 1 台升级到了 4台,硬件配置已经支持 L3 级别自动驾驶。
海外整车厂发力智驾,国产智驾供应商有望受益
近两年来,外资车企开始与本土科技企业联合开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积极拥抱中国供应链与智能化生态,已成为外资车企补足在智能化领域短板的普遍做法。此前,宝马已宣布与阿里、华为、字节跳动等本土企业合作;奥迪也与华为联合开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应用于 PPE 电动车平台车型;奔驰在中国市场也引入了 Momenta 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软件,其目标 2030 年前,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实现最高130 公里/小时的有条件自动驾驶。禾赛科技于 2025 年 3月宣布其与一家欧洲顶级主机厂达成了多年独家定点合作,为其下一代汽车平台提供高性能超远距激光雷达,覆盖其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多款车型。我们预计海外业务的毛利率将高于中国内地。
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元年”
2025 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多家知名厂商计划在年内开始批量交付人形机器人。Figure AI 预计 3Q25 生产 2 万台。宇树科技 2025 年计划交付超500 台 H1 机器人(售价 65 万元),优必选计划 2Q25 启动 Walker S1 工业版规模化交付,目标超 500 台,2026 年计划产能提升至万台级,单价降至 50 万元以内。此外,Agility Robotics 将全面上市 Digit;1X Technologies 计划储备 1,000台;华为试产“夸父”;魔法原子、中科惠灵、优理奇等企业也有量产计划。
我们对人形机器人行业规模预测如下:基础假设下,我们预计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 量达 400 万台,2024-35 年复合增长率70.6%。乐观情况下,我们假设 2035 年人形机器人的 BOM 成本下降更快,由2025 年的 6 万美元下降到 1.3 万美元, 以及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快速上升,赋予人形机器人处理复杂家庭任务的能力, 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业渗透率分别为 0.4% / 0.5%,对应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 1,000 万台, 2024-35 年复合增长率 84.9%。其中,我们认为全球服务人形机器人的占比将会由 2024 年的57%上升至 2035 年的 84%。假设每个机器人标配一台激光雷达,2031/35 年,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搭载量将达到 119 万/1,028 万台。
05
代表企业
禾赛集团
机器人和 ADAS 激光雷达齐放量
禾赛科技在 ADAS 领域采用 AT128 与 ATX 高低搭配的战略加速激光雷达在乘用车的渗透,ATX(200 美元)在 2025 年 1 季度实现交付量接近 4 万台,我们预计 2025 年禾赛 ADAS 激光雷达出货量 120 万台,其中 ATX 占比约 80%。机器人领域,JT 系列凭借超广视场与低功耗优势,助力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截至 2025 年 5 月 30 日,禾赛 JT 系列累计交付突破 10 万台。
我们预计 2025 年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约 20 万台,其中 JT 系列出货占比超 80%。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中短期重点关注 L3 级别法规落地后带动单车激光雷达搭载量提升、以及激光雷达出口海外;长期维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后有望带动机器人激光雷达放量。
产品矩阵完善,覆盖ADAS、机器人、无人驾驶多领域
禾赛科技的产品矩阵涵盖车载智能驾驶、Robotaxi 与机器人等多元场景,形成以 AT、QT、JT、ET、FT 等为核心的多系列布局。其中 AT 系列、FT 系列和 ET 系列是其面向 ADAS 市场的产品;QT 系列、OT 系列、Pandar 系列主要面向无人驾驶;XT 系列和 JT 系列主要面向机器人应用。
JT 系列全面进军机器人市场,打造激光雷达第二增长曲线
禾赛科技在机器人激光雷达领域持续加大布局,依托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和量产能力,积极拓展非车载市场,尤其是服务机器人与移动机器人(AMR/AGV)等高增长应用场景。2025 年 1月,禾赛发布专为机器人应用场景设计的 JT 系列激光雷达。JT 系列 3D 激光雷达具备三大核心优势:1)拥有超广视场,支持 360°×189° 的覆盖范围,可实现接近完整的空间感知,非常适配对环境感知要求极高的人形机器人与服务型机器人;
2)结构小巧、重量轻,显著优于传统机械式雷达,便于嵌入式安装,满足多样化的机器人造型和集成需求;3)基于禾赛自研车规级芯片平台,继承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成熟技术体系,将高性能、车规级标准引入机器人领域,实现更高的数据处理效率与系统稳定性。
相较前代产品(如 XT32、QT128),JT 系列大幅优化了视场、体积、能耗与近距感知,尤其 JT128 具备超半球视场与高通道数,适应性最强;JT16 则作为轻量化低功耗方案,是当前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阵容中兼顾性能、便携与实用性的较优选择。对比速腾的AIRY和E1R,JT128的360°x187°覆盖范围最广,非常适合全方位机器人应用。
商业化方面,禾赛与国内外多家机器人公司开展合作,客户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覆盖割草、配送、清扫、移动机器人等多个领域。JT16 激光雷达已搭载在 MOVA 全新割草机器人 MOVA1000 上。传统 2D 单线激光雷达难以满足新一代智能割草机对高清、大范围感知和高效避障的需求。而 JT16 激光雷达大幅提升了 MOVA 系列智能割草机器人的三维环境感知能力,助力其实现建图、定位、避障等功能,在户外作业时不受夜间或强光等光线条件限制。
2025 年 1 季度,禾赛与追觅科技旗下高端智能庭院品牌“可庭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未来 12 个月内为其提供 30 万台 JT 系列激光雷达,支持其高端智能割草机器人产品的批量化落地。根据公司数据,截至 2025 年 5 月 30 日(距 1 月产品发布仅用时不到 5 个月),禾赛 JT 系列累计交付突破 10 万台。我们预计 2025 年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约 20 万台,其中 JT 系列出货占比超 80%。
展望未来,各类消费产品(割草机、扫地机器人等、洗地机等)利用激光雷达技术来感知周围环境,从而实现更智能的清洁功能,如自动避障、路径规划和精确定位等,从而带动激光雷达渗透率提升。
我们认为更大的增量来自于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预测乐观情况下,对应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1,000万台,2024-35年复合增长率84.9%。假设每个机器人标配一台激光雷达, 2031/35 年,机器人领域激光雷达搭载量将达到 119 万/1,028 万台。
2、速腾聚创
泛机器人激光雷达领域,公司 2025 年 1 季度的销量为 1.19 万台,同比增长高达 183.3%,主因 E 平台产品(如 E1R)和 R 平台新品(如 Airy)的快速放量。当前,公司已获得割草机器人订单(120 万台,分期交付),同时无人配送与具身智能相关应用需求快速增长,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我们预测公司 2025–2027 年机器人激光雷达销量将快速攀升,预计分别为 16 万/32 万/46 万台,年复合增速接近 70%。随着成本下降与平台复用增强,机器人领域有望成为继ADAS 之后的又一增长引擎。
MX 作为速腾聚创面向主流乘用车市场推出的新一代混合固态激光雷达,自2025 上半年量产以来,迅速实现多项目定点并导入主流车型,如埃安 RT 等,有效推动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 15 万元级别车型,加速了高阶智驾的普及。凭借更小体积、更优成本与平台兼容性,MX 补强了 M 平台产品矩阵的中坚层,进一步完善速腾产品线,有望在未来1-2年内成为速腾最核心的量产产品之一,为公司出货量持续增长、维持全球市场份额领先地位提供关键支撑。根据调研,2025 年比亚迪“天神之眼”所搭载的激光雷达中速腾占比约为 80%。伴随着比亚迪“智驾平权”的推动,我们预计 2025 年 MX 销量约占公司 ADAS 激光雷达总销量的 40%,2026-27 年 MX/EMX 占比有望升至 50%-60%。
泛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2025年1季度机器人激光雷达表现亮眼
速腾聚创在机器人激光雷达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正加速构建在多行业机器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层面,公司推出了专为机器人应用打造的全固态数字化激光雷达 E1R 和 192 线半球形激光雷达 Airy。市场拓展方面,公司已与全球超2,800 家机器人领域客户建立合作,应用涵盖配送机器人、仓储机器人、庭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以及清洁机器人等多元场景,显示出其产品的高度通用性和产业适配性。
在无人配送单一市场领域,速腾聚创已揽获机器人行业超 90%的头部客户,与新石器、九识、白犀牛、Coco Robotics、硅谷某头部无人配送企业、北美 TOP2 外送平台等众多优质海内外客户达成长期订单合作。2025 年 1 季度,在 E1R 及 Airy 销量的带动下,机器人业务激光雷达产品销量约1.19 万台,同比增183.3%;同时实现收入7,340.3 万元,同比增长 87.0%。2025年 5 月,公司与库犸科技(Mammotion)宣布达成战略合作,首批订单约定三年内合作 120 万台,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服务型机器人细分市场的先发优势。
致力于成为机器人行业的增量零部件平台商
速腾聚创将自身定位为“机器人行业的增量零部件平台商”,目标是打通从感知→决策→执行的机器人核心环节,提供通用模块,支持多种类型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落地。感知层面,速腾聚创发布了 E1R 和 Airy 激光雷达,并开发了全新品类 Active Camera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通用的智能机器人之眼。执行控制层面,公司发布了灵巧收、力传感器、直线电机、域控制器。此外,公司还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和 Robo FSD 移动平台解决方案。(参考来源:交银国际)